早在抗战时期就饮誉于省内外,当时最出名的要数“毛家五弟公锅边糊”。其做法是:
主料:上好大米1000克。
配料:猪骨头1500克、紫菜25克、虾干25克、蛏干50克、瘦肉250克。韭菜150克。
调料:酱油50克、精盐15克、老酒100克、胡椒粉5克、硼砂2克、葱头油100克(猪油加葱白炸香去渣)、熟花生油50克。
制做过程:
1、将大米洗净用清水浸泡一夜(大米浸泡时间足够,米浆才能磨的细腻)后捞出沥干,掺水约1500克磨成浆,再加入硼沙2克(先用水溶解)搅拌均匀。
2、把猪骨头放进清水锅里熬煮成骨头汤约3000克。
3、将虾干、蛏干放进骨汤里用中小火煮一小时,让其出味后盛起。
4、紫菜洗净撕碎,韭菜切末。瘦肉切丁待用。
5、大锅(口径60厘米左右)烧热,将备好的汤加一倍清水,盖上锅盖,烧沸后揭去锅盖,往锅边抹一层花生油,用碗舀米浆往锅边浇一圈,盖上锅盖约半分钟,揭盖把锅边的熟米浆片铲到汤里,再添一些汤和清水加盖烧开,按上法将米浆做完为止。当最后一次浆成熟铲入后,加入虾干、蛏干(原先煮过捞起的)、紫菜、瘦肉、韭菜煮开出锅装盆里,再调入酱油、精盐、味精、老酒、胡椒粉、葱头油即成。
以上是尤溪锅边糊的传统做法,但现在市面上基本是改进型的做法,即把米浆先烤成湿锅边糊片(若晒干后即锅边糊片干,包装后放超市卖),然后煮时将汤煮好后再放入锅边糊片煮熟。这种做法锅边糊质地不如传统做法滑软。
菜头粿
是尤溪乡村农家在春节时必自做的食品之一。菜头粿有蒸后即食,也有再经锅煎或油炸,后者外皮酥香,口味鲜美。下面介绍油炸菜头粿的做法:
原料:大米1000克、白萝卜3000克、虾米100克、精盐20克、味精15克、花生油1000克(约耗200克)。
制做过程:
1、将米洗净,浸泡2小时后加水磨成浓浆(约1800克)。
2、白萝卜去皮刨成丝,下热锅加少许盐焖软,取出挤去部分萝卜汁。
3、取大盆将米浆、萝卜丝、虾米倒入,加精盐、味精搅拌均匀。
4、将四方粿盘(金属制)底抹油,粿浆倒入拉平,放入蒸笼,旺火蒸1.5小时左右成熟。5、出笼倒扣在抹了油面的木板上晾冷。
6、炒锅置旺火上,下入花生油烧至八成热,将菜头锅切小块,逐块下锅炸至金黄色时捞起即成。
粿格
也称粿饺是尤溪县梅仙镇的特色食品,它是用白粿剂子(白粿圆团)擀皮包上用水发笋干和猪肉、虾干、葱头等炒成的馅,包成大半月形饺子状蒸热后外表再抹上酱油、味精、老酒、葱头油配合而成的调料。
白粿是福建省较为普遍的食品,尤溪的传统做法是将粳米(在本地,粳米主要用于做白粿,糯米主要是用于酿酒和做糕类,籼米是平时“大米饭”用米)洗净放沸水锅煮至米心将透时捞起,装入“饭炊”(底部开有多槽缝隙的木桶),入锅炊熟。再将炊熟的粳米粿桶(木桶)或大石臼用大木槌击捣成泥状取出搓条下剂(做成一个个小圆团)然后做成各种白粿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