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书院原为郑义斋别墅,建于北宋中期,位于尤溪县城南公山之麓,毓秀峰下,原名溪南馆。是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北宋宣和五年至七年(1123—1125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郑安道之子郑德与任尤溪县宰,与朱松成为莫逆之交。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朱松权职建州,时值方腊起义,朱松听说有“虏骑”自江西入邵武,便弃官携家上政和,寄居垄寺。五月初,避叛兵南下尤溪,寄居郑安道南溪别墅。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此。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即朱熹去世37年后,尤溪县令李修捐金修葺,在朱熹诞生地创建朱子祠,地盘在原有的基础上略有扩展,新建房三楹,祀朱松、朱熹父子。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冬,上饶人施濆扩建讲堂于祠堂之右,名曰“会极堂”,作为书院的讲堂之所。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御题“南溪书院”因而得名。德祐元年(1275年),皇帝御书赐额“南溪书院”匾,悬挂于韦斋祠堂大门之上,又题褒“海滨邹鲁”,把朱熹誉为福建尤溪的孔子。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起义军攻破尤溪城邑,城南一带民居和南溪书院同时毁于战火。明景泰二年(1450年),重修南溪书院,其规模又进一步扩展。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扩建正堂及左右舍五间。清康熙五十二年(1753年),赐御书“文山毓哲”匾额。民国十八、十九年(1929—1930年),邑人卢兴邦为纪念朱熹诞辰800周年,先期重新整顿院规学田,部署专人管理。之后又进行规模较大的翻修,重塑朱熹全身坐像,南溪书院外貌有所改观。1957年,南溪书院被作为沙尤公路指挥部,林业化工厂使用,一场意外大火烧毁文公祠、韦斋祠的主要部分。
南溪书院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活水亭、溯源处、毓秀亭、镇山祠、瘗衣处等组成。现存半亩方塘、观书第(1990年台胞捐资复建)、溯源处、活水亭(1985年复原)等。2001年起,尤溪县委、县政府作出全面复原朱熹诞生地遗址工程的决定,先后修建半亩方塘、文公祠、新建了音乐喷泉(朱熹画卦洲)、儒学图腾柱、华表山门和朱熹生平浮雕组合,高等级改造沈郎樟别苑(内有朱熹手植两株樟树)等。
文公祠南溪书院文公祠位于尤溪县城关水南,面朝文山,背靠公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前临青印溪,后倚戴公山脉。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诞生在这里。后又为纪念这位伟人,在此倡立“文公祠”。
文公祠,为二进制二层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1958年毁于大火。现为2002年重建的单进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面积比原建筑略有扩大。占地面积2388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高约13米。面阔七开间,进深五开间。明间与次间相连成为大厅,厅头设一弧形神龛,正中主祀朱熹神像,头戴珠帘国公帽,手持牙笏,面带微笑,似乎在向人们讲经传道。次间以其得力第子蔡元定、真德秀、黄榦、郑绍先画像配享。往后堂内走廊木梯而上,到达二楼。二楼为五开间,明间大厅,祀“文昌帝君”神像。二楼窗棂上方悬有一方形牌匾,蓝底金边,浮镌“文公祠”几个大字。整座建筑庄严肃穆,仪态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