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磨刀李宗亲网 » 文化长廊 » 天下李氏 » 尤溪李姓
尤溪李姓,大多是唐高祖李渊的廿子李元祥的后裔,郡出陇西,他们主要集居在溪尾、西滨、中仙和洋中。
(一)从德化入尤定居
中仙乡竹峰、善邻、华仙李姓
唐高祖李渊的廿子李元祥的四世孙李万康,为避“武氏之乱”,逃难于闽泉州南安,为李氏入闽始祖。第十六世孙李英于后汉乾祐戊申年(948年),自福州三山徙居永泰英达里金龙山溪峙(今隶德化三洑口紫山村),第廿二世孙李泗(又作四,讳乾隆)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从安溪开基德化際头;第廿五世孙李紫荣开支尤溪廿六都根竹坑(中仙竹峰考巫),李紫荣的孙子李越从根竹坑迁往汶水(台溪)定居,后裔李泰七的长子李勇大(字名安,李渊之卅世孙)于元至正年间(1347年左右)从汶水迁廿六都龙门场(今中仙善邻村龙门场)造炼银炉炼银,因官差来往,不堪负重,后移居廿二都华山后(今华仙村华山自然村)定居。
城关镇下村(五墩洋)、中仙乡考湖李姓
清康熙年间,李泗的后代李尔仁从德化际头到八都火甲垦荒耕作,不久再迁徙德化城关际头尾,历三百年,传十一世。在1959年,又从际头尾迁居到尤溪城关下村五墩洋。李泗后裔李紫荣(年代不详)亦从德化际头尾开支到中仙竹峰考湖自然村定居。
(二)从福州入尤定居
洋中镇洋中村山重李姓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居在福州辛田潭李辉的世孙李和、李文迁入尤溪十六都上傍湾(今洋中梅峰上榜湾)定居,延居数代于明景泰六年(1456年),裔孙李七(李和之子)领家眷移居洋中山重,肇基架宇,繁衍后代,李七为山重李氏始祖。
(三)从安溪入尤定居
溪尾乡本洋、西城镇东村李姓
明孝宗弘治乙酉年(1489年),因战争混乱,为避难,李真生携妻及儿文宝、文贵等家眷离开祖地泉州安溪县湖头,先后在长乐大义江头、尤溪关帝庙左旁居住五年,后迁徙到溪尾埔宁田塘。这期间李文宝移居上洋坊(即现在的本洋村)。李文宝定居本洋后,家业逐年兴旺,经济有余,后择地“飞凤落洋”卜筑葛峰堂(后成为祠堂)。李文宝生有七子,三、五、六、七子外出谋生(去向待考);长、次、四子定居本洋后,繁衍廿一世,人口已超二千。
四子李伯纲之六世孙李正太,约于清康熙年间(1715年左右)开支到本县西城镇东村草洋自然村,开始以烧炭为业,后广置山场田产,发家致富,发展至今已有后裔二百多人。
城关镇下村(大公后)、西滨镇际后(东山寨)、拥口李姓
李元祥的后代李君达的第七世孙李文龙,于明正德六年(1521年)由安溪湖头开支尤溪十三都际后东山寨。
李君达的第十四代孙李钟佐生二子,长名清机,次名清植。李清机生子六:定煊、定焜、定辉、定焞、定燎、定煜。十六代孙李定煜携妻施氏、子永璋(字世培)由安溪湖头迁居尤溪九都东门柴柿坪。居数年,永璋生子二:长李一(字肇端)、次李二(字肇龙)。永璋长子李一移居城关下村大公后,李二(肇龙)待考稽。
居下村大公后的李氏后裔李朝锡于光绪六年(1880年)迁居拥口。
(四)从永安入尤定居
新阳镇坎里李姓
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李北韩由永安市西华迁入尤溪新阳镇坎里村李厝定居。
西城镇七尺李姓
明朝嘉靖初期(约1522-1530年),李秀春从永安迁徙尤溪六都七尺下庄(今西城七尺村)定居。
(五)从江西入尤定居
汤川乡汤三及城关李姓
明嘉靖初期(约1528年),李正阳由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廿都湖洪里东隅老樟树村迁入尤溪廿都汤川乡汤三前园自然村居住。后裔李显约于明崇祯末年开支城关通驷坊。
联合乡东边李姓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李昂九(字赐福)从江西省贵溪县迁入联合乡东边村林兜自然村定居。
(六)从大田入尤定居
坂面乡肖坂、台溪乡象山李姓
清初,李升四从大田均溪镇翰林村山寺移居坂面乡肖坂自然村。
清康熙十二年(1672年),李椿七从大田建设乡迁居台溪象山村。
(七)从南安入尤定居
联合乡惠州李姓
清道光九年(1829年),李东显从南安迁入联合惠州村定居。
(八)从永春入尤定居
坂面乡坂面村李姓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李姓(始祖不详)从永春县城关北门迁入坂面村下坂定居,祖先以农林为业,繁衍生息。
三、迁移
(一)西滨镇李姓迁移
康熙廿四年(1685年)李生向从东山寨开支延平东坑岭柄洋村。
(二)洋中镇李姓迁移
山重李胜开支建阳水吉镇,李昌锡(字世德),开支泰宁城关。
(三)汤川乡李姓迁移
汤川前园十一代孙李有潘开支建宁县。
(四)中仙乡李姓迁移
明嘉靖廿年(1541年),六世孙李永清从华仙开支永泰廿六都沐头;李永柄开支永泰后湾。七世孙李文晟开支闽清十四都李庄。
(五)溪尾乡李姓迁移
明嘉靖年间(约1566年),本洋村李姓卅世孙李伯祥(字汉旺,妣游氏,李文宝第三子)迁闽清十一都洋头。后其子李忠顺从洋头再迁居柯洋。现有人口六百多,子孙多为务工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