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渊源
萧姓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中华姓氏谱》记载,渊源大致可上溯至传说中的夏、商之际的古萧国,距今至少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清代的《姓氏考略》、《姓氏辨误》中有关萧姓渊源,皆认同“古萧国”之说。南宋罗泌的《路史》卷16《小昊》中说:善驯鸟兽的部落首领伯翳归服夏的统治,因其部落栖息地为“嬴”地(今山东兖州市一带),以封地取姓为嬴氏。其后裔孟亏有功于夏,封土于“萧”(即“古萧国”,今山东南、江苏北、安徽东北一带),以封地为姓,称萧孟亏。此为萧姓最古老的源头之一。
《左传·定公四年》记述:周成王时,遣散殷民,分封给鲁国的“殷民六族”(因商后期建都在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殷地,故“商”称殷商)中有“萧氏”。《世本》一书亦载:殷民六族“子姓有萧氏”,佐证萧氏为殷商的宗支。由此可见,萧氏宗族从3000多年前的商末周初就从殷民中分支出来,或已有萧姓部族封国。因此或可反映出“萧氏”已由殷商的宗族名逐渐演变为周代的姓氏。
一般萧姓家谱探源时,大都上溯至春秋时“萧氏”得封为宋的附庸国,距今已有2600多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萧氏出自姬姓,帝喾(黄帝曾孙)之后。”周灭商后,商帝乙的庶子曰启(纣王之庶兄,因封地于微,又称微子)降周,封为宋公(宋国始祖),被赐姬姓。其弟的裔孙曰大心。《左传·庄公十一、十二年》、《史记·宋世家》记载:公元前682年,大心平定宋大将南宫长万的叛乱有功,封地于萧,为宋的附庸国,以国为姓,称萧叔大心。其子孙后代即为萧姓,故奉萧叔大心为始祖。因萧叔大心祖上世辈无法具体考证,所以萧氏宗谱溯源仅至萧叔大心。春秋以后的有关史籍,均认可汉相国萧何、御史大夫萧望之,及以后南朝齐、梁两朝的各位皇帝及皇族,至所有汉族萧姓,几乎都是春秋时宋国萧氏之后裔。
山东兰陵、安徽萧县、江苏丰县、沛县(原古萧国范围,西周时鲁国地)是萧氏主要发祥地。先秦及两汉时,部分族人西迁陕西、河南洛阳各地(这与在朝为官家族随迁关系较大)。东汉与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仍,大批北人南迁。特别是永嘉(307—312年)战乱期间,山东兰陵萧氏族人以萧整为首大规模南徙,侨居于晋陵郡武进东城里一带。东晋初,于今之武进市西北的万绥镇侨置(为大批移民特置)兰陵县,南朝宋时,改设为南兰陵郡,成为萧姓南迁后的主要聚居地,并渐繁衍为郡望大族。南北朝时,南朝齐、梁两朝帝王均为萧氏,萧氏宗族为官者多,因官迁任,家族随之散居南方各省。至唐末、两宋时,大批南移的萧氏族人成为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的优势族群。明、清时,更是扩大迁徙于全国乃至于世界各地,尤其是迁徙到台湾开发繁衍。今台湾500多姓氏中萧姓居第30位。
在各少数民族中均有萧姓存在,古代各朝或有赐姓,或改姓、借姓等情况存在,无法详考。关于辽代契丹诸族中审密部族的萧姓,据考证应始于辽景宗(969—981年)初年的睿智皇后(萧太后)。辽“萧姓”为汉译姓氏,是根据当时宋与辽相互频繁遣使需要而确定的汉姓。辽代许多皇族的萧姓后族各近、远亲属被赐者的居多。据《契丹国志·建官制度》中载:“溅他姓,贵耶律、萧氏二姓”,因此辽各部族改为“萧”姓的情况很普遍,也有契丹统治者为同化各部族而赐姓的情况存在。
关于“肖”姓与“萧”姓的关系。据考证,古代各主要姓氏著作中均无“肖”姓,明代吴沈等著《千家姓》,也没有“肖”姓存在。明万历凌迪知著《古今万姓通谱》,首次出现“肖”姓,仅记述几位人名,未说明其源流情况。因此无法得知“肖”姓之源流。当代一些姓氏学辞典,对肖姓的来源有几种揣测之说:有说“肖”姓是从“萧”姓分出的族姓;有说两姓氏根本不同源;有说“肖”姓是“萧”姓贬出之姓氏。各说不一,但无从考证,而古代“肖”姓是稀姓则可以肯定。汉字简化后,人们认为“肖”即“萧”。如1998年出版的泉州《肖厝肖氏族谱》记载,入闽始祖为“肖曦”,原本就是“萧曦”的误写。没有实行汉字简化的台湾省,源自大陆的萧氏后裔人口,1978年就已近13万人,而肖姓人口仅26人。可见大陆的“萧”姓与“肖”姓两个根本不同的姓氏,从20世纪50年代实行简化字后,开始严重混淆了。
福建萧姓渊源,从大部分的萧氏宗谱或家谱中可以证实,是由北、南兰陵郡早期迁入河南,由河南直接或辗转迁移进入福建的。由于入闽的时间或来源地点不同,而形成不同支派。有说是唐初入闽的,有说是唐中后期入闽的,也有说是五代或两宋、甚至元代时入闽的。有些地方志与家谱记载,唐仪凤二年(677年),有河南光州固始“五十八姓”将佐随军入闽平定叛乱,后在福建任职并定居的。《漳州府志》的记载证实了这一说法。有谱志记载:其始祖为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剌史萧曦,迁居福建长乐定居。也有谱志载,其始祖是唐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王审知军队入闽定居的。据尤溪各派系谱谍考究,县内大部分萧姓的入闽始祖为萧崇兴。萧崇兴于后唐由河南辗转入闽,定居兴化军仙游县石璧潭。
二、入尤与定居
入尤定居的萧姓,几个不同支派的始祖,主要来自省内的大田、闽清、德化、永泰等县。较早入尤的为新阳、八字桥两个乡(镇)的萧姓,均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1年)迁入。而梅仙萧姓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入,前后时间跨度近400年。但两支派的入闽始祖均是萧崇兴,而入尤前之始祖同是北宋隆平元年(960年)迁居漳平县聚贤里(后归大田县辖)的萧遵。而洋中、中仙入尤的萧姓,入闽始祖不同,入尤的源发地也不同。
(一)从大田入尤定居
新阳镇林下、龙上,八字桥乡黄龙、洪牌,管前镇鸭墓,西城镇秀村,台溪乡大头桥、下庄坂、七官场萧姓
据各萧姓宗谱记载考证,新阳镇、八字桥乡的萧姓,均源自漳平县林埔坪迁入大田县黄城岬(时未设大田县,应为漳平地)萧溪边立基的萧遵第四世孙萧荫。萧荫九世孙萧荣三,约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由黄城岬萧溪边迁至新阳镇林尾村,定居立基。萧荫的十二代孙(萧遵的十六代孙)萧璋之长子萧文泮,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从林尾村移居龙上村定居,成为龙上村一支脉三房之始祖。其后裔萧春晚、萧春模、萧春兰、萧田回、萧伯林、萧兆昌等,分别于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分支至管前鸭墓村东乾、管前村西洋尾、南华村、南华岩坑洋、浯溪村定居。据考,管前鸭墓萧姓始祖为萧遵四世孙萧侯之裔孙萧有福,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由大田黄城岬入迁,定居于鸭墓村水井。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左右,萧文洋裔孙萧若生,由龙上村迁移至西城镇秀村溪源底定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裔孙萧清章俩兄弟从龙上村迁至八字桥洪牌村定居。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萧遵的六世孙(十四公)萧小拾由大田县黄城峡迁至八字桥乡黄龙村立基,为黄龙萧姓入尤始祖。
明嘉靖辛亥年,萧凤一、萧凤七从大田县黄城岬林埔坪迁居台溪大头桥、下庄坂、七官场,建祠立祖,繁衍至今已有105户。
梅仙镇南洋、经通萧姓
梅仙镇经通村徐家山萧姓始祖丙六公,为萧姓远祖四十代孙萧遵之13世孙,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由原漳平县聚贤里(今大田上京桂坑)迁来定居。丙六公生6子,次子钦二公分支定居本村丁家山立祠。丙六公后裔今已传30代700余人。经通村马坪自然村萧姓为丙六公之弟丙十公次子启二公之后裔,于民国32年(1943年)由大田县迁居梅仙南洋村后墩立基建祠。其后裔有部分迁至经通马坪定居。今有16户80余人。
梅仙南洋后丁萧姓,入尤始祖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大田县迁入梅仙东门定居。明万历十年(1582年),其后裔萧应鸾由东门迁至后丁定居。为后丁萧姓始祖。今有人口380余人。
梅仙镇梅仙、梅营、源湖、坪寨,联合乡惠州,西滨镇双洋,溪尾乡纲纪,城关镇下村萧姓
梅仙镇梅仙村(本美)萧姓入闽始祖为远祖之39世孙萧崇兴,于五代后唐年间(923—936年)入闽,至兴化军仙游县石璧潭定居。其第三子(40世孙萧遵)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与其兄萧荣由仙游迁居德化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萧遵又由德化迁至漳平县聚贤里(今大田县上京镇桂坑)定居。遵三公之16世孙世春公,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当时新置的大田县上举林(今桃源镇上举村)迁至尤溪县九都本美(今梅仙村),定居肇基。世春公为本美支系萧姓入尤始祖。今已传至18代孙,人口约6000余人。世春公之7世孙文恩公,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从梅仙分支至源湖村坪尾自然村定居,今有人口600多人。
梅营村萧姓为本美世春公之9世孙萧洪淳(伟墩公),于清同治年间由梅仙坂下洋尾分支至考坑自然村定居;九世孙萧洪满(伟堂公)分支梅营下洋坂定居;另八世孙萧正周(字宗邦)后裔迁居梅营考坑前厝。今梅营萧姓人口600余人。坪寨村大腹圳、陈坑圳萧姓为本美萧世春公八世孙萧正周之后裔,于清同治年间由梅仙分支至坪寨定居,今有人口580余人。源湖村白坑自然村萧姓始祖,为萧遵之十五世孙银十公,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携子凱五从大田入尤定居十都白泽坑(今源湖村白坑自然村)。其父万大公为世春公之祖父。今白坑萧姓人口60余人。
梅仙本美派萧姓后裔从明末至今各时期,还有分别分支至本镇的乾美、龙云、登弟、通演、汶潭等村定居。世春公第十三世孙,萧祥生于民国7年(1918年)为避卢兴邦匪难移居西滨双洋村寨岩自然村定居,今有人口33人。
联合乡惠州村萧姓始祖萧京发,为梅仙本美萧姓始祖世春公之五世裔孙,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迁至该村前桥头定居立祠。今联合乡萧姓主要居住在惠州、湖洋两村,有人口400多人。
溪尾乡纲纪村萧姓,于民国32年(1943年)由梅仙镇梅仙村迁入定居,与本美萧姓同宗,今人口8人。
城关镇下村村萧姓,主要为各时期出嫁到该村的女性居多。其中有梅营村杨梅坪萧光先1972年至该村定居,今有萧姓人口52人。
梅仙镇梅仙村埔兜垅、新厝、玉石村,西城镇团结、文峰等村萧姓
梅仙村埔兜垅萧姓始祖万二公,为萧遵第八子萧预的三世孙。万二公生4子,其长子萧泰二之裔孙萧銮六由埔兜垅分支至梅仙村新厝定居。另一裔孙萧朝五于埔兜垅另立祖。
西城镇团结村大池塘萧姓始祖为萧朝五后裔,于清乾隆年间随母至大池塘黄家,后自立门户,定居在大池塘创立基业。今大池塘有萧姓人口60余人。
另有萧泰二之子萧广八后裔文大公,于明嘉清间由大田迁至尤溪九都厚洋(今坪寨村下洋自然村)定居。文大公生五子,次子萧清二迁居十都玉石村定居,萧清四、萧清五迁四都文峰(今西城镇文峰村)定居点居。
(二)从闽清入尤定居
中仙乡吉华、东华,溪尾乡大宁、长华萧姓
中仙乡吉华村萧姓入闽始祖萧光(字晋),于唐中和元年(881年)任湖广节度使时随王过山入闽至侯官县严净寺任职后定居。其后裔逐步迁居省内各地。迁居闽清县十三都尾林埔的子鼎第8世孙五朗,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迁至中仙吉华村深洋堂定居(今吉安村坑头),为吉华萧姓始祖。今吉华村萧姓人口1183人,分居于吉华、上洋、嵩洋、坪面4个自然村。后其子达埔随岳父迁至二十七都大洋(今坂面乡肖坂村)定居。萧光、萧湖移居下则下萧厝,萧沂、萧清移居下则上埔洋。1457-1460年,其后裔分别有迁往溪尾乡大宁村、中仙东华村丁兜自然村定居的。其后萧秀山、克坦、促称等又从东华村回迁吉华村坪面、嵩洋自然村定居的。
溪尾长华村萧姓,于1927年从中仙吉华迁入定居下坪自然村,人口5人。
溪尾大宁村长圳坑自然村萧姓,源自闽清县,其入尤祖宗为中仙乡吉花(今吉华)村凤池坊(祖祠)。其后裔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从吉华迁至大宁定居。今人口43人。
(三)从德化入尤定居
洋中镇龙洋、康林、后楼、溪尾乡枣坑萧姓
洋中镇龙洋村萧姓始祖萧莘起,为德化温泉乡始祖的第五世孙,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德化入尤至当时的“尤邑龙溪蔡坂头(今龙洋村下保)”定居。今龙洋村萧姓已传至27世,人口440余人。
洋中乡康林村萧姓始祖萧义,为龙洋村始祖萧莘起的第六世孙,约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龙洋迁入康林村襄阳大厝坊(今上洋)定居建祠。今康林村萧姓人口200余人,分居古楼尾、湖鲤桥两自然村。萧义之十八世孙萧国祥于20世纪60年代初迁后楼村定居,十九世萧家新于20世纪80年代初迁往后楼村定居。至今已传至23世,人口200余人。
溪尾乡枣坑村萧姓始祖源自德化,今人口10余人。
(四)从永泰入尤定居
中仙乡苏峰后山洋萧姓
中仙乡苏峰村后山洋自然村萧姓,源自永泰县小洋,今人口19人。
三、迁移
(一)新阳镇萧姓迁移
迁往外县
萧姓各时期迁出各地的有:顺昌县、建宁、沙县、三明市梅列等地定居。
迁往美国
萧宇旅居美国。
迁往厦门
萧方埜退休后迁往厦门定居。
(二)梅仙镇萧姓迁移
萧遵三四世孙萧泰二后裔萧允申迁居延平府(今南平市)。
萧京发四世孙萧洪福随萧世春七世孙萧文钲(鹤峰州知州)迁湖北鹤峰定居蕃衍后裔。
萧世春十四世孙萧光厚由梅营村考坑迁顺昌定居。
(三)管前镇萧姓迁移
萧春泰等4户萧姓于民国9年(1920年)由浯溪村迁往顺昌县埔上镇连坑村定居。
萧树猷于民国36年(1947年)由浯溪村迁往邵武市洪墩镇水口寨定居。
(四)洋中镇萧姓迁移
十七世,萧邦毛于清光绪年间由康林迁往将乐县定居。
十七世,萧邦同于清光绪年间由康林迁往邵武市赤口定居。
十九世,萧定本由康林迁邵武市洒口定居。
(五)中仙乡萧姓迁移
五世,萧广五于南宋末由吉华迁往汀州府清流县(现属三明市)百洋里定居。
十世,萧曰政于元至顺年间由吉安迁往永泰南山定居,儿子萧晃、萧昂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回迁吉华上洋自然村定居。其长子后裔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从吉华迁往永泰下小洋定居,萧开其(二房)迁居小洋,三房第七代孙萧进风迁居竹山。
(六)2004—2006年街面电站库区街面村萧姓迁移
萧惠玉萧贞华萧光周迁三明。
四、分布
全县萧姓人口1611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姓氏人口排序位于全县第7位。全县各乡镇均有萧姓人口分布。其中以梅仙镇居多,有近6000人,占萧姓人口的36%;各乡镇具体分布:
梅仙镇5734人,分布在梅仙、坪寨、经通、源湖、南洋、梅营、通演、玉石、登第、乾美、龙云、汶潭等村。
管前镇2213人,分布在管前、鸭墓、南华、浯溪等村。
新阳镇1721人,分布在林尾、龙上、龙益、溪坂、建新、池田、双鲤等村。
中仙乡1113人,分布在吉华、东华、苏峰等村。
八字桥乡892人,分布在黄龙、洪牌等村。
洋中镇759人,分布在龙洋、康林、后楼、洋中等村。
西城镇517人,分布在秀村、团结等村。
联合乡486人,分布在惠州、湖洋等村。
西滨镇、尤溪口镇301人,分布在双洋村及散居各村。
台溪乡500多人,分布在大头桥、七官场、清溪、西吉等村。
溪尾乡79人,分布在大宁、长华、纲纪、枣坑等村。
坂面乡59人,分散于各村居住。
汤川乡30人,分散于各村居住。
城关镇2102人,散居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