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渊源
陈氏乃舜帝之后代,源于妫姓。据《史记·陈涉世家》载,舜未当天子时,尧帝把女儿娥皇、女英嫁与舜,时居妫汭,生下儿女便以水名为姓,称妫氏。舜死后,禹继位,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北)。商朝末年,商均后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国担任陶正(掌制陶之官)。由于制陶技艺精湛,得周王姬昌、姬发父子赏识。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遏父儿子妫满于太昊之墟陈(今河南淮阳),并把长女太姬嫁妫满为妻。建立侯国陈。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妫满为陈姓血缘始祖(今河南淮阳有陈胡公之墓)。
陈国建立后传二十世,到陈湣公时被楚国灭,亡国后,陈国子孙以国名陈为姓。
又据《田敬仲完世家》载,陈国第十二代国君陈桓公死后,其弟陈佗杀太子免自立,史称陈厉公。后太子免的三个弟弟又回杀陈厉公。时王室大乱,陈厉公之子陈完(字敬仲)携家逃奔齐国。到齐后,被齐桓公任以工正(主管百工之官),列为大夫,封食邑于田,其后代发展繁衍,子孙以邑田为姓。陈完的子孙世代任齐国国卿、相,官位显赫。至十世孙田和,夺取姜姓齐国政权,建立田氏齐国。至十六世孙田建时,齐被秦所灭。田建有三个儿子,田昇、田桓先后改为王氏,三子田轸出逃到楚国,做了楚国丞相,被封为颍川侯,后迁到颍川(今河南许昌),复改田姓为陈氏(即陈轸)。这支由田姓改回陈氏的一族虽比以国为陈姓的晚200多年,但他们同出一源,其血缘始祖都是陈国开国之君妫满的后代。
陈姓受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他们在蕃衍播迁过程中,逐渐形成颍川、汝南、广陵、东海等郡望。
二、入尤与定居
陈氏入闽最早始于西晋末,即“永嘉(307—312年)之乱”时。而唐代陈氏南迁福建影响最为深远者:一是唐初河南光州固始名门望族陈政家族,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奉敕出镇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入闽平定福建南部“蛮獠啸乱”并开发漳州,形成陈氏“开漳圣王派”;二是唐中宗时(684年)河南颍川陈寔后裔、太子傅陈邕,南迁福建同安,再迁漳州,发展成闽之“太傅派”。五代十国时,中原动荡不安。留居河南的陈氏纷纷入闽。宋时因“靖康之乱”,逃离中原移居福建的陈氏更多。于是,福建陈姓日渐族大支繁。
尤溪陈姓,基本上属河南颍川郡的陈政后裔和陈寔后裔。早在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陈氏入尤,而后历宋、元、明、清,陈氏从周围各县相继大批迁移进尤,发展至今,成为尤邑第一大姓。
(一)从闽侯入尤定居
梅仙镇谢坑,联合乡联西、岭头,西滨镇七里、彭坑陈姓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陈应辉、陈应耀由侯官仁洋析基梅仙谢坑庆兜。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廿四世孙陈十一由庆兜再迁坑头创业立基,为谢坑陈氏始祖。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陈正豪率子居、荣拔迁联合联西。清乾隆八年(1744年),陈金龙迁西滨七里孟坂,后裔陈朝开到联合岭头定居。
西滨彭坑村陈姓先祖,由闽侯迁至尤溪城关水南积善坊,后裔陈文庄移居彭坑(具体时间不详)。
(二)从闽清入尤定居
汤川乡奎峰、丘山、溪滨,台溪乡西吉、莒洋、桃坪,坂面乡大坋,中仙乡安宁、华仙、华阳、吉安,洋中镇后楼、康林、浮洋,溪尾乡大宁、本洋、秀峤陈姓
汤川乡汤三村奎兜自然村陈氏始祖陈文华,系陈氏入闽始祖陈千郎第八世孙。陈千郎祖籍河南固始县,于五代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907年),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官居三司左承旨员外郎,家于福州南大义。千郎第三子陈炳迁居闽清二都云龙乡际上,延至八代,陈文华祖上陈旸道因“盐铁利论,忤旨夺职”,为防天威不测,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自闽清云龙携妻洪氏避居尤溪廿都长安里奎峰之麓,建祠立祖,繁衍生息。经宋、元、明、清,历代繁衍,遂成大族。陈文华肇基奎峰,历900多年,该系开支县内的各地者有: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陈丹三迁居廿五都台溪象岩创业,至陈十八拓展宏业,发家置地,移廿四都(台溪)西吉。传十八代陈迁三,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又分基台溪桃坪。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养开支中仙安宁室院,后其长子陈德荣迁移岐尾。
明永乐五年(1407年),陈元开开支台溪莒洋。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陈胜华开支中仙华仙,明正统三年(1438年)建“黄隆城”祠。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十世孙陈阿迷随母到洋中后楼陂坂,肇基启宇。
明嘉靖四年(1525年),陈添福开支洋中康林林山。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陈积庆开支溪尾大宁蒋狮洋,陈志长开基溪尾下本洋陂头。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陈依与开支洋中浮洋苗峰。
清康熙卅年(1693年),陈坛人携子乃咸、乃威、乃融开支汤川湖东寨,后乃融之子陈拔斯携侄陈宏笃迁居汤川丘山,立祖建祠“岳阳堂”。其后裔分支光明村埔前。
清康熙卅二年(1695年),陈绍朗开支溪尾秀峤巫坪。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2年),陈孔志开支汤川溪滨坑底头,后代又分基洋中康隔。
清嘉庆时期(约1810年),陈正官开支中仙华阳下岐,后其孙陈宜彩迁移吉安村官洋定居。
九世孙陈载四、陈载五,迁居汤川后场。
十世孙陈阿娘出居埔前,移廿六都坂面大坋。
十二世孙陈忠七开支汤川十九都洋尾坪。
十五世孙陈新福(又名玉会)开支洋中康林大木车,后裔陈孝雍移居拥口,陈新兴移居汤川溪坪反坂。
台溪乡盖竹、洋头、书京陈姓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陈太一从闽清迁入台溪盖竹,择“西月山麓”立祠,繁衍后代,至今800多年。陈万三从盖竹迁往台溪洋头村暗宫后。元至正八年(1348年),陈十五从暗宫后迁书坪前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陈应祖迁居京岭,拓土开疆,建祠“聚德堂”。
联合乡联东、联合、东边、惠州、吉木、联南村陈姓
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陈氏第十七代孙陈明章的世孙陈公美,亦从闽清云龙乡际上到十二都瑶峰(今联合联东村)定居。明代以后,又从联东发展出联合、东边、惠州、吉木、联南等支系。其中明嘉靖年间(约1500年),陈伯良从联东迁东边定居,陈志的后裔又从东边分支到联合定居。陈清婉(国宝公)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联合洋中自然村分支到联南定居。
梅仙镇玉石、丈际、龙云陈姓
南宋时,陈恒荣先入住梅仙玉石,后迁入丈际,其后裔又分支到龙云。
溪尾乡半岭陈姓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陈歧山先由闽清肇基尤溪六都(西城)大池,后迁溪尾半岭定居。
汤川珠建村珠溪陈姓
约于元朝初年(1206-1250年),陈蒙(陈千郎后裔)从闽清际上迁入汤川香林,后转迁珠建村珠溪自然村,建祠之祖定居。
梅仙镇乾美陈姓
明仁宗年间(1425年),陈千乙从闽清迁入梅仙乾美紫竹林墩定居,其后裔迁居到下保、半山(陈昌政)、台溪。
洋中镇洋中村湖峰陈姓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陈文轩从闽清(另说福州)迁入洋中际口大沶定居,其曾孙陈福保在明弘治(1488-1506年)年间迁入洋中新墙,后又由陈魁如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安家到湖峰。
(三)从仙游入尤定居
中仙乡东华、西华,城关镇腾洋陈姓
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5年),居在仙游埔兜的陈姓(具体始祖名无考)迁入中仙东华漈头,于1055年立祖,建“埔兜堂”,二世陈庄郎迁居东华东溪。后裔陈永清于清乾隆十四年(1675年)从丁峡迁西华。清顺治七年(1751年),世孙陈仁善、陈文荣,开支城关腾洋下洋。
新阳镇葛竹陈姓
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新阳葛竹陈姓由仙游双山入住,为葛竹最早姓氏之一。
坂面乡坂面村后吉陈姓
南宋末年,陈冥六由仙游拓山移徙坂面后吉,建“福星堂”,以农为业,繁衍生息。其后代开支坂面蒋坑小演、上坪洋等地。
(四)从永安入尤定居
坂面乡京口、芹洋,新阳镇登山、文山、大坋、双里、坎里,中仙乡竹峰、西华,西城镇七尺,管前镇南华、林尾陈姓
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陈升从浮流(永安)上坪出仕知尤溪县(待考。据新阳《登山族谱》载,未说陈升仕尤邑知县事,只提避居),满任后在城关后山居住。后因世乱,于1070年左右迁居坂面京口秘孟,形成尤溪秘孟陈氏。
陈氏入迁秘孟后,陈二郎开基新阳登山村登第的崙坑口,建“双桂堂”祖。历三世,八二公同其子大一、大五于宋咸淳(1268年)在登第,立“颍川堂”。八二公后裔陈胜养开基新泽支祖、陈朝三开基洪坂支祖、陈得述开基文山下尾,立“正龙堂”支祖。陈得贵开基大坋,建“立崇堂”支祖。陈荣昌建“光裕堂”。陈立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开基坎里后曲,建后曲支祖。陈日晓建“聚兴堂”。陈得玉建“光前楼”支祖。陈荣老开基卓流坑建“颍川堂”支祖。陈一纪开基登山大坪建“乐善堂”支祠。陈日盛于明正统年间(1430年左右)开基坂面芹洋上园建立上园祖。明万历年间(1580年左右),陈进言、陈进富从上园迁居中仙竹峰,陈自细、陈自添兄弟开基西城七尺朱源里,陈自钿、陈自洎开基中仙西华。陈复乔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迁居管前南华,陈绍勋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迁管前林尾。
八字桥乡洪牌,管前镇洪村,新阳镇上地,坂面肖坂陈姓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陈六六因避战乱,从永安上坪九龙村迁进一都坊牌(八字桥洪牌),其后裔迁到管前洪村等地,至今870多年,发展为乡里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陈月三开支新阳上地村上糗自然村,立祠“德星堂”。陈绍四携子女开支坂面肖坂官田。
管前镇东上、皇山、新阳镇龙益(龙钱)、碗厂陈姓
元中统二年(1261年),陈四十从永安葛口迁入管前东上东华山定居。
元至元年(1264年),永安贡川陈雍后裔廿七世孙陈千九,入住尤溪城关青印坊上坂头;卅二世孙陈分之子陈百十一开支管前皇山。
陈德益(陈雍后裔)从永安贡川(具体时间不详)迁居尤溪新阳龙益村龙钱自然村,另一支迁碗厂。
西城镇新坑,城关镇埔头陈姓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宗政从永安贡川迁徙到西城新坑村。陈大四从贡川大儒里迁埔头村大埔定居。
西城镇湆头陈姓
清嘉庆年间(约1800年),陈有南从永安贡川迁入西城湆头上街,先以经营小杂货为生,后辗转移居太平桥头前厝尾。光绪年间(约1887年),陈由七从贡川迁入湆头祖坂定居。
(五)从南平入尤定居
洋中镇洋中村奖溪派、新墙派,龙洋村,西滨镇华兰陈姓
宋末元初,陈高二(陈昂后代)从南平樟湖坂入迁尤溪十七都(洋中)潭坑居住。明正统元年(1436年),其后裔陈道缘又迁至洋中樟溪坂。明天顺三年(1459年),陈道缘长子陈章贤(字钞山)定居洋中村浮山尾,历七世陈起声定居洋中厝各立分祖,发展后代。陈章贤的第十代孙陈炳钊,从洋中开支龙洋村贵同自然村,今有人口300多人。
南宋末年,陈朝辅(陈国随后代)从南平樟湖坂迁居洋中新墙街,历十四代。孙陈孔定播迁西滨华兰村。
西滨镇厚丰、彩洋、际后陈姓
明嘉靖十二年(1532年),陈祥二从南平杜溪里(炉下)田头村迁入西滨厚丰、彩洋。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陈进福从杜溪里龙村水井入住西滨际后。
晋永嘉间,豹公入闽,开基于长乐西湖。越三世而摄公出,复迁于汝南。摄公生雍公,雍公始基于建州沙县贡川。传六世而文馀公出,迁于沙县马坑;再六世而邓华公生,基于南平上坪,生大二公。大二公生光昇公,迁于山崩街。光昇公生小十一公,小十一公生天福公,天福公生赖地、得地二公。赖地公,即三十二郎,是彩洋陈氏之远祖;得地公,即四十郎,为南平溪头之祖。赖地开基于陈坑,生钟富、钟贵二公,钟富公生积福、积厚二公,又开支于福州侯官县。后,厚公又复迁陈坑,生再兴、再盛二公,同卜筑而基于南平杜溪里田头村。厚公即彩洋陈氏之近祖。兴公传十一世,进昂、进昇公生焉。昇公生世旺,昂公生世昌,二人同开基于尤溪十三都。后昌公迁居十一都庆兜,旺公生祥二公,迁居彩洋,即彩洋陈氏之始祖。彩洋陈姓原是同一祖先,共一祖祠。后,祖祠毁于泥石流,重建时两个宗派分开各建一个祖祠,即上祖、下祖。1973年,兴建彩洋水库,下祖后裔全部、上祖有炎一户、五房清明一户,同迁厚泽,在水尾建成祥符新村。
洋中镇天堂、水圳、台峰陈姓
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陈汤九从南平樟湖坂上塘庵经蓦坑迁入洋中天堂肇基立祖,躬耕创业,繁衍后代。
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陈彦立由南平樟湖坂后隔迁十七都洋中傍坑,长子陈宗兴分祖洋中水圳,次子陈宗镇就地延居。同一时代,陈廷巷(字应寿)亦从樟湖坂大埕里迁入洋中台峰。
西滨镇西洋陈姓
明代景泰(1450-1456年)年间,陈仲良携侄陈祖成挑水产品经商小生意,后在西滨西洋村定居。
(六)从大田入尤定居
西城玉池陈姓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陈文四从大田县卅五都岭柄开基尤溪五都村头(今玉池村内)。迄今已衍19代。
城关镇、西城镇解建陈姓
明天启间(1624年前后),陈一奇从大田梅山乡秀岭村坑园开基尤溪城关福昌坊(即儒林里后坪陈)。清乾隆年间(约1744年前后),陈一奇六世孙陈世炜(字赤帝)从儒林里开支七都秀溪(今西城解建村)岭头墘。迄今已衍12代。
新阳镇龙益陈姓
陈升的后裔陈文阙,于南宋高宗绍兴廿年(1150年),自仙游庶头山开支到大田梅山秀岭村白洋铺再进坑园。陈仕九(尹富)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开支到新阳龙益村龙泽。
坂面乡际头、京口,厚禄坪、中仙乡华口岭下陈姓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陈十九从大田四十九都迁入坂面际头。成化七年(1471年),陈程从大田上京迁入中仙华口定居。部分后裔于1856年移居台溪大吾园。尔后陆续迁京口山场、山面后曲。
明嘉靖五十四年(1556年),陈演七携子陈文兴从大田上京经山迁入中仙岭下村,立“泗丘堂”。
清朝嘉庆年间,陈义二由大田县上京迁移至坂面厚禄坪村。2004年以来,大部分陈姓因库区水淹而迁至西城镇潘山新村,部分迁泉州等地。
西城镇山连陈姓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陈顺六从大田后隔洋迁尤邑四都真武山(西城镇山连隔头)。先时靠沿溪捕鱼为生,后架屋立祖,建“龙兴堂”,发展后代。
坂面乡大坪、肖坂陈姓
明嘉靖十年(1532年),陈廷七携次子陈彩三从大田上京径山入住坂面大坪官坑。大坪陈氏源自永安贡川。唐中丞陈雍(字月铭),于唐开元廿九年(741年),同次子陈野在贡川固发冲开基后,繁衍生息。至廿四代孙陈晏(讳无亮),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迁大田上京,四子陈十(承德郎)再迁径山。几经辗转,发展为大族。此后,径山陈氏的陈雷三,陈绍四从大田一都亦入住坂面肖坂。
西城镇湆头陈姓
明崇祯九年(1636年),陈元举从大田井屋迁湆头湆下自然村,先是挑货郎担谋生,后子孙繁衍,安家建祖,立祠“光前堂”。
(七)从漳平入尤定居
城关腾洋、台溪乡象山、洋尾陈姓
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年),陈充七从漳平和顺里上畲迁尤溪城内居住数载,后其子陈履安迁廿六都后慕(今台溪象山)定居,后裔(姓名缺)开支坂面后隔。
康熙年间,陈玉海携子琼聪从漳邑感化里邱宅堡(今龙岩市漳平县溪南镇官坑村),迁入尤溪县城关镇腾洋村顶头洋自然村。清雍正年间,陈允幕从尤溪八都顶头洋(城关镇腾洋村),迁入台溪乡洋尾村刘坑。其始祖(名、时间不详)来自漳平感化里邱宅堡(今漳平溪南镇官坑村)。
西城镇新联陈姓
明正德年间(1513年),陈阳贵、陈阳益、陈阳坤三兄弟从漳平和睦里牛涧角迁尤溪九都坂住,数年后,迁六都半山垅(今西城新联村丘洋)定居。
梅仙镇通演、经通陈姓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陈九渊由漳平和睦里西埔上营到梅仙通演洋头上厝,肇基立祖。陈宗敏的后代陈羲、陈凤为逃兵灾,谋求生存,也从漳平和睦里定居通演,分别在路下、洋尾立祖,而陈朝五先迁在八都顶头洋再到经通岭后定居。
(八)从沙县入尤定居
西城镇凤元陈姓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陈文三从沙县郑湖小炉迁居四都岭头(西城镇凤元岭头)。
管前镇洪坑、西溪口陈姓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陈昌伯从沙县葛口入管前洪坑定居,为洪坑陈氏始祖。
清康熙元年(1662年),陈长有从沙县东华迁入尤溪二都西溪口后溪土堡,后移居后田头墘。建“望孚堂”。
(九)从安溪入尤定居
坂面乡古迹口陈姓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溪桃舟的陈积期迁入廿八都古迹口,再迁上村(常山)崎头山定居。
(十)从莆田入尤定居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陈士璜从莆田涵江新县村迁尤溪沙洲,后移居城东路口。
(十一)从永泰入尤定居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中仙吉华陈姓为躲避土匪,从永泰嵩口石皮坑移居进吉华赤坑林。
(十二)从南安入尤定居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陈文从南安九十都彭公里移居联合惠州。后裔陈椿、陈河、陈海分迁联合吉木定居。
(十三)从德化入尤定居
台溪乡凤山、坂面乡青坑、梅仙镇双峰、中仙乡东华陈姓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陈庆三从德化县葛坑乡山头村迁入廿四都山兜(今台溪乡凤山村),立祖建祠“济美堂”。
嘉庆己丑年(1799年),陈河开从德化斗池迁入坂面青坑村,历七代,现有2户9人。清末,陈德全从德化移梅仙双峰定居。
清咸丰四年(1854年),陈光慥从德化刘坑开支中仙乡东华村长底定居,立祠“余庆堂”。衍7代,41户。
(十四)从永春入尤定居
1928年,陈礼涛由永春魁塔村到尤溪经商,定居中仙东华村。
(十五)从长乐入尤定居
20世纪20年代末,陈恒郎从长乐县古槐乡崑石村迁中仙乡长门村。
(十六)从三明入尤定居
陈文显(陈雍34世孙)自三明梅列携家眷迁居中仙剑溪村定居。
(十七)入迁始发地待考
梅仙南洋岩兜陈氏也是入迁尤溪较早姓氏之一(始祖及入尤时间无考)。始祖墓原在中心广场北边(旧县政府的后堂址),但欠史料佐证。后来,梅仙南洋陈氏陆续移居城关,后又迁移县内各地。其中,明永乐三年(1404年),陈进七从城关水南吴厝迁坂面溪边西,建“大邱堂”。以农为业,繁衍生息,发展成族,俗称“溪边陈”。住在城南积善坊的陈文庄迁西滨彭坑定居。陈百十一从城关水南移居管前皇山。
明隆庆二年(1568年),溪尾长华村陈姓由陈富四携儿祖文、祖清、新福等三人从廿九都后禄坪入住长华下洋尾后垅,现有人口28人(入尤始祖时间待考)。
三、迁移
(一)新阳陈姓迁移
登山秘孟陈姓迁移。
陈得贵的后裔开基到顺昌、建瓯(崇祖堂)。
陈日晓的后裔陈美江、陈自招开支到顺昌五板桥(聚兴堂)。
陈得玉的后裔陈昌寿、陈昌樟开支到大田大安坂,陈自拔、陈自栋、陈自材、陈自桂、陈上燎开支到大田五板桥。(光前楼)
陈岁初开支到大田荣华村建荣华支祖。
文山支祖后裔陈仁开支闽清圳头,陈帮任开基建宁。
大坋支祖有一支迁建瓯,已发展儿孙几千人。
龙益祖后裔先后多人迁大田建设、沙县大洛、将乐、顺昌、南平。
龙益村陈氏第二代陈三观开支江西。
龙益村陈远清于明初迁往大田建设。
(二)管前陈姓迁移
陈百十一第廿一世孙陈文方迁居沙县城太庙旁。
陈日久迁居台湾。
陈圣拔于民国时期开支沙县湖源。
(三)汤川奎峰陈姓迁移
七世孙陈文财迁闽清十八都,陈文招迁闽清十七都半岭,陈善甫迁闽清十六都白云渡。
九世孙陈廷铺析居闽清坂头。
十一世孙陈世明迁居永福金沙岩口。
十二世孙陈惠十迁居闽清十二都下洋。陈祖五迁永福莲坑。
十三世孙陈福四移居永福卅二都。
十五世孙陈富妹移居闽清十一都隔兜,陈细第移居闽清山居洋,陈金石后裔定居闽清岚峰(林中)。
十六世孙陈胜养开祖闽清十一都宝山。陈阿郎移居仙游梧宅洋。
十九世孙陈嘉宫在浙江定居,陈新利移居连江马鼻。
廿一世孙陈瑞宗入住永泰长庆。
陈仲鸣同父移居永福长庆。
(四)洋中陈姓迁移
奖溪祖廿八世孙陈文成开基闽清六都。
湖峰祖五世孙陈通保、陈天赦、陈顺生三兄弟,于明朝携家眷赴北京宛平县香山乡下庄村定居。
陈宽于明朝正统年间遭兵误掠,收录内庭,后定居北京市宛平县香山乡下庄村。
梅峰祖三世孙陈仗郎移居南平太平,十七世孙陈右液迁建宁白沙坊。
康林林山祖二世孙陈文辉迁闽清十五都。
(五)联合陈姓迁移
东边陈伯良三子于明代移居剑州(南平)。
(六)坂面陈姓迁移
陈维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从后吉开支沙县(梅列)。
陈首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后吉开支德化上涌岭头。
陈天进、陈天居俩兄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支浙江龙泉。
京口秘孟祖陈荣十明后期开支建宁城外小溪。
(七)中仙陈姓迁移
陈子真从长门村移居顺昌。
陈祖显、阿盛叔侄俩从岭下移居永春县南山。
(八)汤川珠建陈姓迁移
第四世孙陈细庄于元代迁居闽清后佳,子孙分居佳洋、卑溪等地。
(九)西滨陈姓迁移
陈明逸、陈明週从西滨彩洋迁居邵武。
陈道茂从彩洋迁居南平。
(十)西城镇玉池陈姓迁移
陈有垚于1948年迁居邵武官墩。
(十一)2004—2006年街面电站库区陈姓迁移
1、街面村
陈长致陈桂兰陈开业陈志深陈新春陈新城陈至彪陈德音
陈志金陈德湘陈朝辉陈燕梅陈德进陈新庆陈至林陈圣田
陈德光陈至祥迁泉州市双阳镇。
陈至盛陈至云陈新遊陈德丰陈新水迁泉州市泉港区。
陈至森陈新礼陈新家陈新作陈新武迁同安区。
陈新河陈至享陈至宋陈至铨陈新学迁沙县。
陈德胜陈志石陈新期迁永安市。
2、厚禄坪村
陈国太陈洪灼陈长乡陈贻培陈光爱陈长钱陈高城陈厚财
陈长添陈长处迁泉州市双阳镇。
陈贻潘陈贻照陈在浇陈承联陈厚海陈家林陈贻李陈国钦
陈国务陈振能陈贻孟陈家琴陈厚图陈光添陈光坚陈开德迁泉港区。
陈振耳陈振眉陈贻晴迁厦门。
陈贻超陈贻裕迁福州。
陈长寿陈好使陈长万陈贻宝陈贻珠迁三明。
陈贻相迁沙县青州。
陈贻均陈厚发迁永安市。
陈厚辰陈贻炉陈厚尚陈泽珠迁大田县均溪。
四、分布
陈姓全县共65100人,占全县总人口15.6%,姓氏人口排序位于全县第1位,各乡镇均有陈姓人口分布。其中:
坂面乡8656人,分布在山岩、溪边、后吉、京口秘孟、蒋坑、古迹、仁厚、正山、芹洋(上园)、际头、大坪、肖坂、华园、青坑、后坑等村(自然村)。
新阳镇8178人,分布在登山、文山、池田坋仔洋、坎里大坪、坎后、大坋、双里后坑子、中心、溪坂、龙益、南芹芹山、上地、碗厂、葛竹、林尾等村(自然村)。
台溪乡7724人,分布在象山、西吉、台溪、书京、坑美、际坑、莒洋、盖竹、洋头、凤山等村。
西城镇6431人,分布在团结、光林、解建、联建、七尺、新联、玉池、后洋、湆头、新坑、凤元、城西新村等村。
管前镇4655人,分布在东上、皇山、洪坑、村尾、南华、西溪口等村。
联合乡4359人,分布在联合、联东、吉木、惠州、东边、联南、联西、岭头等村。
洋中镇4293人,分布在洋中、梅峰、康林、后楼、天堂、浮洋、水圳、台峰、王宅、龙洋贵同等村(自然村)。
梅仙镇3616人,分布在谢坑、南洋、坪寨、源湖、下保、丈际、梅仙、龙云、双峰、半山、经通、通演、乾美等村。
中仙乡3587人,分布在华仙、西华、华口、岭下、安宁、吉安、竹峰大坋,剑溪根竹下、长门、吉华、东华等村(自然村)。
西滨镇(含尤溪口镇):2045人,分布在西洋、华兰、彭坑、彩洋、际后、双洋、七里、厚丰、彩城等村。
汤川乡1945人,分布在汤川奎兜、丘山、赤墓、溪边上洋、珠溪、光明等村(自然村)。
八字桥乡1320人,主要集中在洪牌村。
溪尾乡1252人,分布在大宁、本洋、秀峤、长华、溪尾等村。
城关镇7039人,分布在腾洋、埔头、水东等村及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