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姓出源有四:
(一)萧氏出之嬴姓,为伯益的后裔。
据史籍记载,伯益为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伯为爵称。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他辅佐禹治水有功。禹按传统的禅让制度,在皋陶早逝后,举荐伯益为他的继承人。禹在东巡途中死于会稽“以天下授益”。伯益继位后,禹的儿子启与伯益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伯益辞让隐居于箕山之阳(一说伯益被启所杀)。伯益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二)萧氏出自子姓,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据《辞海》载:“萧,古国名,亦称‘萧同’。春秋时宋的附庸,子姓,始封之君萧叔大心。在今安徽萧县西北。”《通志•氏族略》也说:“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綦》都也持此说。春秋周定王瑜十年(公元前597年),萧国被楚国所灭后,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三)萧氏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
1.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
2.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3.据《辽史•列传•后妃》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一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四)外姓改姓萧。
1.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一文载:宋朝时,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7个儿子,其中3个儿子死里逃生,为逃避迫害分别改姓萧、叶。
2.元代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萧氏立国在今安徽省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春秋周定王瑜十年(公元前597年),萧国被楚国所灭后,王室子孙四处逃亡。周边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诸省都成了他们的繁衍生息地。据有关《萧氏族谱》载,“秦始皇时,萧奇泰娶郭氏,生子曰琳,为徐州刺史,世居兰陵,东西三百里,号兰陵村,亦号萧家村。”萧琳子萧何,就是辅助刘邦建立汉朝之著名丞相。据《史记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载:“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他随刘邦反秦起义后,运筹帷屋,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酂侯,食邑在酂县(在今湖北均县东南)。萧何拜相封侯后,其子孙也多有列侯为官者,分封各地,陕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渐有萧氏迁入。萧何孙萧彪迁居兰陵(即今山东枣庄附近)。因此,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兰陵(史称“北兰陵”,也称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故兰陵成了萧氏的一个重要郡望。汉时名臣萧望之即东海兰陵人。萧望之贵为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为汉元帝的辅政大臣。他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被赐爵关内侯,食邑600户。其家族颇兴旺,据《汉书》,仅其八子之一的萧由就“家至吏二千石者六七人。”萧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定国安邦的业绩,把自己的堂号定名为“定汉堂”、“制律堂”。
西晋初,已有兰陵萧氏后裔因入仕为官迁居南方,最远至于今广东等地。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纷纷南迁。萧氏在此次迁徙中,主要定居于江苏和湖北。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兰陵萧氏的后裔萧名裔的长子萧嘏为避战乱迁居豫章建昌县。其次子萧茂迁居浙江会稽;第三子萧整为汝南令,居南陵武进县城东。山东兰陵萧氏渡江南徙后,侨居南方诸省。如东晋淮阴令萧整之后,许多萧姓人逃到今江苏丹徒、丹阳、武进一带定居。江苏省武进一带成了萧氏南下后又一个重要聚居地,繁衍成了名门望族。东晋初在江南侨置北方郡县,在今江苏常州附近置兰陵郡,故武进萧氏也称郡望兰陵(史称“南兰陵”)。
南北朝时,南兰陵萧整的后人中出了两位贵为君王的人物——萧道成和萧衍分别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朝,并且萧姓在刘宋、南陈,以及北齐、北魏和北周也十分显贵。萧道成的父亲萧承之为刘宋的右将军。萧道成(427-482年),字绍明。他虽然出身于将门,却年幼时投师雷次宗学习儒学后,随父从军。宋明帝逝世,萧道成以右卫将军领卫尉的名衔与其他数位大臣受遗诏掌机要。元徽元年(473年)刘昱即位后,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叛变。萧道成领兵讨伐刘休。因平叛有功,萧道成为刘昱所倚重。元徽五年刘昱因狂暴被臣下所杀后,萧道成立刘准为帝(即宋顺帝),自己却独揽朝政。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自立为王,国号齐。萧道成即位虽然仅3年,但他做了两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一是禁奢崇俭。他发现衣库中有玉导(帽簪),立即下令敲碎;后宫饰物用铜的,全部改为用铁;华盖的金花爪改为铁回钉;内殿的帐子、宫人的衣着等,也都使用较为平常的材料。二是抑制土地兼并。针对当时士族大员们封山占水,“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的现象,他即位后立即下诏说:“二宫诸王,悉不得营立屯邸,封略山湖。” 建元四年(482年)三月萧道成去世后,由太子萧赜即位(齐武帝)。萧氏在朝自然十分显赫,故有“八叶名臣弟,五金学士家”之誉。萧氏的齐国共传7帝23年。至齐中兴二年(502),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于萧衍。萧氏的另一个王朝——梁又粉墨登场。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祖籍江苏常州,出生在秣陵(南京)。他自幼勤奋,博学多通,才华横溢。年轻时常与社会贤达交往,与文坛新秀沈约等7人共游,号称“竟陵八友”。他曾任雍州刺史,举兵攻克建康,平定齐内乱,被封为梁王。齐中兴二年,他即帝位后,改国号为梁。他尊儒崇佛,立佛教为国教,大建寺庙。同时,他,开馆兴学,士族子弟和寒门子弟同等受教育;他注重兴修水利,奖励农耕;他颁布法令,禁止向官吏献礼行贿,积极倡导纳谏,让百姓监督官吏的善恶。在他执政的48年,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发展,出现一个“花团锦簇”的“文化盛世”。萧氏的梁国共传8帝55年。南北朝169年的历史中,齐、梁两萧统治达78年。南兰陵萧氏除了贵为君主之外,还出了著名的文学家萧统、萧子显,尚书左仆射萧思话,金紫光禄大夫萧琛等。萧姓显贵于天下,自然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广陵郡(治今江苏省扬州)成为萧氏另一个郡望之地。据广东梅州《萧氏族谱》载:南北朝时,兰陵世家萧奇泰的第三十二世孙萧钧被封为吴王,自金陵徙居湖南长沙。萧奇泰的第三十七世孙萧世觉为军咨祭酒、军巡大判,官署兵部尚书。他有3个儿子:次子萧茂欣为武宁令,迁居庐陵县;第三子萧茂升复归湖南(又说湖北)。在南北朝可以说许多萧氏族人都位高权重,因官任而散居各地,南到湖北、湖南、江西、广东,西到四川,北至河南、河北、陕西都有萧氏族人活动的踪迹。
萧梁王朝灭亡后,萧姓子孙开始外迁。至唐代,萧姓已广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福建、江西、山西、湖南、安徽等地。唐时,河南已成为萧氏的一个重要郡望。唐高宗、武则天时,河南固始籍将佐萧润尔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后,落籍福建,繁衍福建萧氏一族。据《崇正同人系谱萧氏条》载:“至三十世孙萧觉(齐梁萧氏之后)仕唐,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但是,兰陵萧氏依然强势不改。萧瑀为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宰相。萧瑀(574-648年),字时文,后梁孝文帝萧岿的第八子。李渊称帝时,萧瑀任内史令,为开国五相之一,后封宋国公,名列凌烟阁。“玄武门之变”前后,萧瑀站在李世民一边,协助李世民夺得皇位。死后,唐太宗赞他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萧瑀之后,又有集贤校理萧颖士扬名天下。萧颖士(约717-760年),字茂挺,兰陵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门人私谥曰文元先生,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举进士,对策第一,为武进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授秘书正字,时年19岁。萧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所奖目皆为名士。”因与奸相李林甫不和,被“调广陵参军事。史官韦述荐萧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林甫愈见疾,遂免官。寻调河南府参军事。” 萧颖士后为山南节度使源洧的书记官。源洧死后,他又被崔圆署为扬州功曹参军,最后客死汝南逆旅。萧颖士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志在“以中古而今世”,“以名教为己任,着一家之言,垂沮劝之盖。”他著有文集十卷、编诗一卷。唐中和元年(860年),东海兰陵萧望之的后裔、唐剌史萧曦奉命从杭州入闽,迁居长乐县大鳖坑(今长乐市漳港镇)。萧曦的第四世孙萧愈徙居永福瑞云峰后(今永泰县岭路乡七斗村)。(漳州《萧氏凤翼家谱》)萧氏在福建得到了迅速发展。萧曦的后裔分布于福建省永泰、漳州、诏安、厦门、莆田、泉州晋江以及广东潮阳,台湾等地。
宋代时,萧姓在隋唐南迁的基础上继续向周围地区播迁。宋代时,萧奇泰的四十二世孙萧滨为中议大夫、大使司。萧滨有4个儿子。第四子萧琦与其父萧滨从泸滩迁居江西抚州的临川,后又转迁徙江西吉安的庐陵。这一时期,江西萧姓发展最为迅速;今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萧姓大都来自江西萧姓。据广东梅州《萧氏族谱》载:萧滨的长子萧理迁居江西泰和县。萧理有3个儿子,其中小儿子萧梅轩(字乐叟)随父自泰和县迁徙入闽,居宁化石壁。
南宋时,福建永泰萧氏出了一位状元。萧国梁,永泰岭路乡陈山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朝奉郎、广东通判、知漳州,著有文集11种。萧国梁葬于今漳州市新华东路教子桥(九龙公园东面),死后祀乡贤祠。漳州萧氏尊萧国梁为漳州萧氏开基始祖。萧国梁的第七世孙萧中立迁居厦门乌石浦,开基乌石浦萧氏一族。其支派蕃盛,后裔分布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萧国梁的次孙萧洵任潮阳县令,御任后卜居潮阳,成为潮阳萧氏始祖。传至第六世,分为五房,分居潮州各地。后裔萧东林由潮阳迁徙广东揭阳为开基揭阳萧氏一族,为揭阳萧氏始祖;萧定移居澄海开基澄海萧氏一族,为澄海萧氏始祖。因此,有“潮汕萧氏开基是潮阳”之说。萧洵就是萧姓入潮阳的开基始祖。
宋末至元代,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入主中原。契丹萧姓也出了不少著名的人物。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太后——萧绰(小字燕燕)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她是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是述律平的族孙辈。耶律贤死时,耶律隆绪尚年幼,因此由萧绰摄政。《辽史》称萧绰“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在她的治理下,辽国十分兴旺,终成北方强国。契丹萧氏也是人才济济。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后萧观音工诗善琵琶,能自制歌词,被道宗誉为女中才子。中书令萧安搏之孙萧韩家年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鉴经史,通辽汉文字,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又修国史,有《六义集》十二卷行于世。耶律贤的母亲、辽世宗耶律阮皇后萧撒葛只、辽兴宗耶律宗真皇后萧挞里、圣宗皇后萧菩萨哥、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文妃萧瑟瑟等也均有过人之处。由于契丹萧姓的溶入,使萧姓大家庭更为旺盛。
明至清时期,萧姓徙居繁衍的主要地区还是在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福建、广东等省份,并且人才辈出。明永乐九年(1411年),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的萧时中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萧时中的裔孙萧子玉迁居漳州南靖县书洋开基南靖萧氏一族;其后裔播迁台湾及海外各地。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潮阳萧氏开基始祖萧洵的第十三世孙萧端蒙中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他著论二十余篇,数十万言,甚得嘉靖皇帝的器重,被授予山东道御史,掌管京城防务治安。嘉靖三十二年,他任浙江道御史,不久又奉命巡按江西。他敢于直言诤谏,上书弹劾江西藩王无道,严惩藩王属下不法人员,遂使江西治安萧然,被百姓誉为“一板打死江西王”。翌年,他奉诏回京途中病逝。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汉阳(今湖北省武汉)的萧良有以神童名,参加会试得第一,领国子祭酒。他著有《玉堂遗稿》流传于世。清代,东海兰陵萧氏后裔萧云从以画名传誉天下。萧云从(1590-1673),字尺木,号默思,安徽芜湖人。他师法唐宋元明诸名家,加以发展,自成风格,有《云台疏树图》等传世。
清康熙末年始,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据有关资料载: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有粤籍义民萧能成等居于下淡水巷;稍后,有诏安的萧姓人士,入垦大目根堡竹头崎庄及覆鼎庄;清雍正至乾隆年间(1723-1795年),有萧明亮入垦今台南县六甲乡。清乾隆元年(1736年),有萧姓泉州人入垦武东堡枋桥头红毛社等庄;同年,有萧、林二姓入垦打猫堡樟脚、大底湖、苦苓脚等地,并制纸发售。乾隆十年,有萧姓广东人人垦今台中县东势镇……萧姓在台湾逐步发展繁衍成为人口较多的大姓之一,居台湾姓氏人口的第27位。迁台萧氏除了来自状元萧国梁后裔的“书山”派(始祖为萧国梁第五世孙萧奋)、“斗山”派(始祖为萧国梁第五世孙萧细满)、“涌山”派(始祖为萧国梁第六世孙萧猛容)南靖“三山萧氏”之外,还有来自福建长乐县大鳖坑的“凤翼”派,来自泉州晋江岑兜乡的“岑海”派,来自漳州南靖县书洋的江西“泰和”派,来自广东省饶平的“饶平”派,来自福建同安的“浯州派”共8个派。在台湾,仅南靖“三山萧氏”就有10多万人口。
同时,萧姓族人也逐步向海外移居。萧姓移居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宋代。据《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书载:宋代萧迁、萧鼎,通晓音律,后入高丽定居,将宋音乐介绍给高丽;元代有泉州商人萧宗明,赴高丽经商,后定居该地,高丽文宗任其为权知阁门祗侯。但是,萧姓族人比较大规模移迁海外,还是从清代始。他们移居的主要地区为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些地方萧姓人还相当集中,如马来西亚的知知港,全村人口六成以上都姓萧,故有“萧家村”或“客家村”之称。
如今,萧氏遍布全国各地,在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3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0%;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6省居多,6省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69%。萧姓的主要堂号除“定汉堂”、“制律堂”之外,还有“师俭堂”、“友爱堂”、“八叶堂”、“兰陵堂”、“河南堂”、“同文堂”等。